认识和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势”
●中医药发展“大势”:中医药发展正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深化医改攻坚期、政策机制完善期。
●中医药发展“大事”: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紧紧围绕医改总体目标,努力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中医药改革。
●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宏观上,着力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发展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中观上,着力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的管理政策、中医药服务提供与利用的鼓励政策、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筹资政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微观上,将一切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机制,转化为服务百姓的具体措施。
本报讯 (记者胡 彬)1月16日,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强调,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当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大势”,充分认识和把握三中全会对中医药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全力推动事业发展。
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王国强表示,当前,中国的“大势”,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的“大事”,就是全面落实三中全会作出的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难题。
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搞上去的“大局”,充分认识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大势”,把握中医药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谋划中医药发展的“大事”。
王国强指出,中医药发展正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要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医药发展正处在健康服务拓展期,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中医药发展正处在深化医改攻坚期,要紧紧围绕医改总体目标,努力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中医药发展正处在政策机制完善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中医药发展仍处在历史性战略机遇期,要从历史的方位、民族复兴的高度,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大事”,在谋大局中抓重点、定政策、建机制,全力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充分认识和把握三中全会对中医药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凝聚共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4年是改革年,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实践证明,改革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王国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出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探索建立了“三观互动”的中医药工作新机制,初步形成了“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但同时,中医药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中医与中药、临床与科研、事业与产业等发展不相协调,中医医院内涵质量与规模速度不相适应,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国内与国外发展缺乏统筹,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加快事业发展,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王国强提出,要切实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按照中央的要求,一是正确推进改革,改革要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二是准确推进改革,改革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问题、需求为导向,聚焦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把握多元化和多层次社会需求。三是有序推进改革,对一些已经看好、看准的问题,就要坚决改、尽快改。对于一些目前还看不准、吃不透的问题,就要通过调查研究,试点探索,找到改革的路径和策略。四是协调推进改革,要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统筹规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配合,既要坚持整体推进,也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下一篇:择时赏乐助睡眠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