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医理 藏诺:王智森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虽然各民族历史、地理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文化形态迥异,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积极的作用,都是我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地区高寒缺氧。然而,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藏民族却十分健壮很少得病,除了藏民族超强的适应能力外,强大的藏医药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藏医药学有文献可查的历史为2300余年,居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之首。无论是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医书,还是青稞酒、酥油茶等日常饮食,再到藏民“天葬”的特殊形式,这些独特的民俗及历史,都不经意之间为藏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医药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和浓厚民族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
藏医在医理和组方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藏族有游牧的特点,加上以牛羊肉、酥油等油腻难消化之物为主食,故使得藏区肝胆、肠胃疾病较为常见多发。正因如此,藏医才能在《四部医典》的理论基础上创制出流传千古的藏医治胃名方。
藏医在用药方面也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在海拔2500米~5000米一带的高山、裸岩、灌木丛地带生长着上万种珍贵药材,如冬虫夏草、西藏延龄草、胡黄莲、天麻、雪莲、红景天、高原灵芝等,这些生长在高寒缺氧地带的雪域药材,因其纯净无污染及超强的药效被广泛应用在藏医的实践中。此外,常常使用较为珍贵的金、银、铜、铁、珊瑚、玛瑙等矿物药也是藏药区别于一般中药、西药而具有浓厚个性和独特疗效的所在。
经典的藏医理论、纯正的藏药材、独特的藏医诊疗手段,或许正是藏民族在如此高寒的环境下,却长寿健康的奥妙。时间发展到21世纪,藏医药跨越了千年时空传承到了今天。神秘的藏医药已经开始走出雪域高原,造福越来越多的人们,藏医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力量,在科研、教学、医疗、文化等众多领域取得大量成就,彰显了东方传统医学的强大生命力。
藏诺掌舵人:王智森
★著名藏医专家;
★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石家庄同济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西藏藏医学院老院长措如·才朗教
授亲传弟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
合博士;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藏医
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青海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河北师范
大学客座教授;
★河北省组分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虫草素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副
理事长;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河北省科协委员;
★石家庄市政协常委。
提起藏医药事业的现代传承,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王智森(桑吉群佩)。
王智森教授创立藏诺药业、首次提出藏药组分理论研究、支持藏民发展、发展公益事业、不断研制藏药新品……让神秘的藏医药逐渐展示在世界医药的面前,让更多人走进、领略藏医药文化的神奇,开启了藏医药健康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王智森1996年拜雪域圣人、西藏藏医学院老院长措如·才朗教授为师,系统地学习了藏医理论、藏药秘方及其配制密法,并跟随大师研修密法、诊治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1999年7月,措如·才朗教授给予王智森最高传承灌顶——药王门杰拉本尊灌顶传承,并为其颁发了亲传弟子证书。
在恩师的鼓励下,王智森于2003年创建了同济医院特色治疗中心,以中、藏、西医三医结合为特色,尤其在疑难病方面,治愈率颇高。他强调运用“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法统调统治来对抗疾病。2004年,王智森创建了石家庄藏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至此,许多经典秘方、古方得以重现天日。
作为中国藏医药产业的先行者,他长期致力于民族医药的振兴和发展,不遗余力地传播藏医药文化知识,自主创新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组分藏药理论、中藏医结合理论体系和藏医药研发、诊疗及推广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对藏药进行药效组分研究的理论,将组分分离和多成分质量分析引入藏药的现代化研究中,开发的组分藏药机理明确、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并且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藏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他相继研制出“藏诺景天红花胶囊”、“藏诺培根胶囊”、“甘露胶囊”、“5A虫草食片”、“甘圣”、“五味肾毒丸”等多项具有先进水平的藏药特色产品。
上一篇:女性肝气郁结5种症状最明显
下一篇:从细节康复颈椎间盘突出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