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石筱山(1904年-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系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伤科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他幼承庭训、秉继家学,广撷博览、孜孜以求,于中医学造诣殊深,理伤续断尤著专长。在生前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承先启后,开拓进取,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建树了完整的石筱山伤科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成为我国著名的伤科流派之一。值此先师诞生110周年之际,特将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继承创新概况作一简介。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传承家学,创新立说

石氏伤科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创始人石蓝田,原系武林中人,善将传统武术功夫与理筋整骨手法、内治调理方药融于一炉,创立了中医伤科独特的诊治方法,为石氏伤科的肇始者。

石晓山为石氏伤科第二代传人,自幼随父练武习医,着重研习医道,尽得家父所传,又取薛已“十三科一理贯之”之说衍化充实于伤科,并将伤科与针灸、外科相结合。临床擅长伤科内治,每起沉疴,疗效甚著,形成石氏伤科一大特色。他育有三子:长子瑞清,次子筱山,季子幼山。

石筱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上海。深得家传医术,于1924年起独立行医,事伤科,兼针、外科,专治内外伤疑难杂症,尤善治疗骨折伤痛。

20世纪20年代末,石晓山亡故。1929年起石筱山与胞弟石幼山共设诊所,1933年又设诊所于吕宋路(今连云路)五福里,因疗效卓著名声远播,在“废除中医”的恶浪中为中医药事业坚守一方天地。

石筱山善于学习,宗前辈经验,取同辈之长,避各派之短,遵循前辈倡导之“十三科一理贯之”,进一步深化其理论内涵,提炼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等较系统的学术思想,总结治伤手法“拔伸捺正、拽捏端提、按揉摇转”的十二字诀,进一步完善了石氏伤科理论体系。他主张治病务求灵活,不拘泥墨守成规,成为石氏伤科流派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

论伤从气血,勘审虚实

损伤一证乃外力所致,由外及内,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一身皆可为患。人以气血为本,一切病因病机变化皆离不开气血的演变,诚如《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石筱山宗《内经》之说,认为一切损伤的病理变化亦无不与气血相关,故主张论伤应从气血而言,提出理伤宜“气血兼顾”。

并在此总纲下,确立“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指导思想,如此方能把握损伤病理的内在规律。他尝以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曰“忽然跌,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作为佐证,指出损伤之后,虽每有亡血或瘀血为患,但仍以气之病为主。

伤后肿胀、疼痛往往是首见之症,此乃血凝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是也。故石氏认为理伤又当以血为先。因为瘀阻不去,气亦难行,络道不得宣通,且瘀血不去,新血亦难以化生。

凡此以气为主、以血为先之说,其在损伤初期,所言之气,属气滞者多,气虚者少;所言之血,则以血瘀为多,血虚者亦少。

总之,“以气为主”是常法,“以血为先”是变法。在此阶段逢骨折、伤筋等,临诊常用经验方“新伤续断汤”治之。方中选用当归、地鳖虫、丹参、骨碎补、泽兰、苏木、桃仁等均系活血祛瘀之品,配以延胡索、乳香、没药、桑枝、续断、自然铜等理气舒筋续骨之味,使气血两相兼顾,而重在逐瘀。临证应用每有得心应手之效。

石筱山临诊精于辨证,勘审虚实。常曰:凡初损之后,日渐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此时纵有实候可言,亦多为宿瘀也;而气多呈虚象,即使损伤之初,气滞之时,亦已有耗气之趋向。故又认为此后之“以气为主”,必着眼于一个“虚”字。指出前贤薛己便是主张理伤以气为主、病责于虚损的代表。

其在《正体类要》中指出:“若肿不消,青不退,气血虚也。”“青肿不消,用补中益气汤。”宗前贤之说而赋予新意,指出伤损之后,实证阶段较短,虚证阶段则为时甚长。故理伤取攻逐之法是其变,用补益之法方为常。

至于补法的应用则是多样的,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中寓补,或攻前预补。临诊虽可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以温补脾肾为主。《灵枢·决气篇》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说明脾胃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脑髓均能得到温养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