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对中医科学性问题进行剖析

编者按:5月26日,刊登了《韩启德: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一文,文中韩启德院士称“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同时提醒“不要把科学跟绝对正确联系起来”。6月16日,本报一版转载人民日报文章《莫让中医“削足适履”》,对有些人抱有的“‘不科学’的中医需要科学的西医来验证,中药的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等观念进行了批判,呼吁“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医的发展”。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李致重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教授亦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史研究多年,今天他们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医科学性问题进行剖析。

●当代辞书对科学的解释多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近代科学一般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上衍生的分科之学及其技术体系,并不是人类科学的全部,科学也不是近代物理学、化学的专利。

●《周易》形上与形下之说揭示了人类科学分类的公理性原则。形上类的科学以哲学为其主要带头学科,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皆属之,其中包括中医;形下类的科学以物理学、化学为其主要带头学科,自然科学里凡研究形态结构、功能的学科皆属之,其中包括西医。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科学体系,建立在中医的先哲们运用哲学的普遍规律之上,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的医学科学。当今摆在中医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厘正“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项事关中医科学定位的学术问题。

最近,《科技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分别就“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之说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并对此发表了评论。中医科学与否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长期纠结的根源,全在究竟什么是科学这一点上。为此这里谈一些看法,以期共同讨论。

近代科学不代表科学的全部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本意为知识、学问。19世纪后半叶,西方近代科学涌入东方。中国的学者将英文的science译为格致或格致之学,日本的学者则译为科学。科,是分门别类的意思;格,是量度的意思,引申为分门别类;学,皆是知识或学问的意思。19世纪末年,科学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随即在中国通行至今。

当代辞书对科学的解释大体一致,即“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这里的“自然、社会、思维”三者,是从知识范围上对科学的大体划分,不是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为根据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分类。这里的知识体系,指的是以概念、范畴的逻辑形式对学科内容的系统表述。各个不同的学科,皆有各自确切的、系统的、理论性的概念范畴体系。另外,各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大体都可以划分为科学、技术、经验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中,理论科学是其本,应用技术是其用,经验部分是尚未融入其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内容。所以理论科学体系不仅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学科的本质属性与特点,而且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严复先生当年说:“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这一说法,既精当,又准确。

近代科学,一般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上衍生的分科之学及其技术体系,习惯上也称西方近代科学。它产生于西方,传播于全世界,对近代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代科学并不是人类科学的全部,科学也不是近代物理学、化学的专利。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都不是近代物理学、化学派生出来的知识体系。至于自然科学,古代有、现代有,西方有、东方也有,有综合性的、也有分析性的。可见即便自然科学这一领域,也不能视之为是近代物理学、化学的独家领地。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ia,源于希腊文的philosophy,本意为“爱智慧”。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学者参照中文里“知人则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意思,第一次将philosophia译为哲学。有趣的是,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学者将science译为格致或格致之学,到20世纪之初,马相伯先生在翻译西方哲学时,也将philosophia译为格致之学。可见在当时中国学者的意识里,科学与哲学是同一性的,皆属于不可忽视的知识、学问。然而,希腊文中的“爱智慧”,强调了学者对智慧真诚热爱、忘我追求和批判反省的勇气与激情;中文里的“知人则哲”,说明哲学是有更高知识才能的人士所问津的高深学问。所以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由大学问家的勇气与激情所催生的智慧,则应视为科学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