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中医大师打破“术不传三代”

  他们都是蜚声津冀的名医,均出生于1912年,如今故去,却经历各异。在谈起哈荔田、何世英和郭霭春三位津门中医大师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曾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逝去的背影组成,有人来去匆匆、两手空空;有人则步履铿锵、造福桑梓。三位先生一生以育人、救人为己任,直到走进历史,义无反顾。”回顾他们的从医岁月,记者对中医传承感悟很多。

 

  打破“术不传三代”的哈荔田

 

  他一生以自己是布衣中医为荣。晚年拒绝出专家门诊,在家为广大患者义诊。在突发疾病去世当天,还给20余位病患诊治疾病。

 

  哈荔田(1912~1989),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妇科学家、教育家。

 

  都说“术不传三代”,但哈氏一门却皆为名医。哈荔田幼承庭训,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中医经典,10余岁已入道,随父侍诊。后入北平国医学院,亲受施今墨等名医的点拨,24岁便已悬壶津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创建天津中医学院,为首任院长。同时,他在中医妇科治疗领域颇负盛名,获得“南罗(元恺)北哈(荔田)”的美誉。

 

  哈荔田一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捍卫发展中医事业,是我国反对消灭和歧视中医事业的首倡人之一;奠基天津中医高等教育;发起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

 

  面对这一项项足以让中医后学仰止的成就,记者心生感叹。与大师相比,当今的大多中医药学子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从小建立的深厚学术基础、系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思辨(变)能力。虽在学校学过几十门专业课,却缺乏实践,难以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药。

 

  偷学来的名医何世英

 

  他早年卖杂货,拉黄包车,当苦力,甚至还进过东北讲武堂当学生,后作为书童走进北平华北国医学院。

 

  何世英(1912~1990),中医学家、中医脑病学科奠基人。

 

  正因为有坎坷的幼年经历,何世英非常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在照顾主人之余,天天站在教室外偷听。日久被施今墨先生发现,与之谈论中医问题竟对答如流,特许进入教室听课,此后亲随施今墨数年而成。在天津首届千人中医执业执照考试中荣登榜首,一举夺魁。

 

  他一生行医58载,在内、妇、儿科诸领域均有所创建,首创全国中医脑病内科,建立了中医治疗脑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研制出一系列脑科病常用制剂。

 

  记者以为,与何世英相比,今天很多中医学子缺少对中医学的赤诚之心,没有全身心投入的毅力。而且在现代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干扰多于专注,自疑多于自信。因此,在讲求专注与悟性的中医学领域难有建树。

 

  “秀才学医”的郭霭春

 

  7岁入塾学习经史之学,21岁在天津崇化学会教授《论语》、《左转》,24岁开始著书并由商务印书馆等处出版,后因病学习中医4年而成。

 

  郭霭春(1912~2001),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史学家、诗人。

 

  他博学多识,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他深研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在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上,他主持的“《素问》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在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较之郭霭春,今天很多的中医学子缺少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笔者以为,这不简单是表面所指的经史子集、四书五经,而是传统文化孕育的思维模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方法。

 

  明确差距才能找准方向

 

  管窥三老不同的从医之路会给后人带来启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法复制的。相对他们而言,很多中医后学缺乏坚定的信念、传统文化根基和临床思辨能力,即使有机会跟名师学习,也无法很好地传承学术珍宝。

 

  由此,记者认为要传承好老中医的学术成就,至少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完成。

 

  首先要学“业医之术”。不能满足于学会老中医临床擅用的一方一药、一针一穴,不可贪求速成。要学习老中医的临床思维模式,以及把理法方药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学习随机应变的临床应对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