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虚证与心气虚证鉴别
肺气虚证:由肺气虚乏,肺功能活动减退,宗气不足,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的咳喘无力,少气,咳痰稀白,自汗畏风等症状。
心气虚证:由心气不足,心功能活动减退,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所表现的心悸怔忡,气短,自汗,乏力等症状。
病因
肺气虚证: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素体禀赋虚弱,气之生化乏源,或劳累过度,元阳亏耗,形成肺气不足。
心气虚证:高年阳气虚衰,或久病重病,或思虑劳伤太过,导致阳气亏损,心气亦虚。
导致气虚的原因,总由素体元气不足,加之劳累,思虑过度所致。故《医学真传》云:“人身本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若脏腑经脉原有不足,又不知持重调摄而放纵无常,焉得无病?脏气不足,病在脏;腑气不足,病在腑。”
病机
肺气虚证: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虚,易影响宗气的生成;肺有卫外固密肌肤的作用,若肺气虚,则可表现为呼吸功能的减退,肌表腠理不固。正如《太平圣惠方》所云:“夫肺者,内主于气,外应皮毛。”“夫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之所主也。”《诸病源候论》认为:“……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肺气虚最易影响心脏而致心气亦虚,这主要是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血液运行和呼吸功能正常又与宗气的充足有关。故《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生成的,肺气一虚则宗气生成不足,其贯心行血脉的功能减退,运血无力,形成瘀血内阻心脉,临床可见气虚血瘀证,若累及心气,心气亦不足,就可形成心肺气虚证。若肺气虚日久,咳喘加重,气不归根,肾失摄纳,形成肺肾气虚证。故《医述》引《仁斋直指方》云:“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凡咳嗽暴重,引动百骸,气从脐下奔逆而上者,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原。”若肺气虚进一步发展,损伤阳气,出现寒象,“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力,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此是肺虚之候”(《圣济总录》)。有的书称为肺阳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症状加重外,兼有经常感冒,畏寒肢冷,甚则有损伤脾肾阳气的临床表现,为肺气虚重证,以肺气虚证伴见寒象为临床特点。
心气虚证:心主血脉,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若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血流不畅;心气不足,神失潜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脉治》说:“……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故本证是以血运迟缓,心神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前文已述,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亦虚,形成心肺气虚证。
鉴别要点
肺气虚证:咳喘无力,遇劳加重,气少不足以呼吸,咳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光白,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或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气虚证为临床特征。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自汗,胸满,气短,动则加剧,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弱。以心功能减退和气虚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肺气虚证和心气虚证,均有全身气虚的表现:自汗,神疲乏力,动则加剧,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弱。无明显的热象、寒象。二证虽同为气虚证,但因病位所属脏腑不同,症状各有特点。
肺气虚证:由于肺功能减退,宗气生成不足,气失所主,故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呼吸,唐容川认为:“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之总司……凡气喘咳息,故皆主于肺。”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水液输布障碍,水随肺气上逆而咳出,故咳痰清稀色白;肺卫气虚,腠理不固,玄府疏松,易感外邪,故自汗畏风,易感冒,因此,张景岳说:“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若肺气虚,无力鼓动会厌,则其声不扬而低怯,因《类证治裁》有云:‘肺为音所自出……以肺通会厌’。”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故吴昆云:“夫面色萎白,则望而知其气虚矣;言语低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上一篇:中医所言之魂魄
下一篇:津门中医大师打破“术不传三代”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