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刘柏龄崇尚“补肾学派”

  刘柏龄(1927~),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东北天池骨伤流派“刘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吉林省中医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及第二、三、四、五批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吉林省“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并被美国国际中医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刘柏龄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吴阶平副委员长颁发全国九名中西医获奖专家之一)及全国华佗金像奖和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教师”光荣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他“国医楷模”称号及“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和“成就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他还是校内“优秀共产党员”(2010),在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卫生忠诚奖”(长春市卫生局党委,2011)及全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在全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中被评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吉林省卫生厅,2012),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中先进个人(中共卫生部党组,2012)。

  刘柏龄崇尚“肾主骨”理论,提出“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形成了当代的“补肾学派”。从医60余年,任教50余载,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

  从小立志学医

  刘柏龄1927年6月5日(农历丁卯年五月初六)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个中医世家。刘柏龄的祖辈皆以医为业。在他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全靠祖父和叔父行医维持生计。

  刘柏龄的祖父刘德玉是“东北刘氏正骨”第三代传人。刘柏龄从小受祖父的熏陶,爱书成癖,过了五岁生日,祖父就开始教他读书、背书、写字,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他都能熟读成诵。到七八岁时,他继续学习《大学》、《中庸》、《孝经》、《濒湖脉学》等。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在小学期间,他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聪慧,又在叔父的指导和帮助下,基本上读完了中医学的入门书籍,为他以后深研中医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同年他又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新京(长春)国民高等学校。毕业后,他便毅然决然地回家乡继续随叔父刘秉衡(刘氏正骨第四代传人)学医治病。

  刘柏龄正式学医是在16岁。他从“国高”毕业回到家乡,在叔父身边开始悉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跟随叔父出诊,立志秉承祖业,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不为良相愿做良医”的人生理想。

  看着刘柏龄入门的医学书籍学的差不多了,又强调他深入研读《濒湖脉学》,开始让他重点学习《医宗金鉴》,这部医学巨著,重点要读透的是《正骨心法要旨》、《外科心法》以及《幼科心法》。还要重点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温病条辨》、《伤科补要》、《疡医大全》等。

  实践出真知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自从叔父给他指出了中医入门医书及中医经典著作后,他就开始了反复研读,尤其是《濒湖脉学》让他几乎翻烂了,且能熟背下来,可是放下书之后,他还是不得要领,到了给患者切脉,很难确定诊断。叔父说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指下难明啊”。叔父看他一脸茫然,就笑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切脉,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啊!”此后,他逢病人就给人把脉,然后再看叔父对病人把脉,并讲解病人的病情病理和治疗方法,从中慢慢体会,时间长了,他自己就多了心得体会,对各种脉象渐渐有了认识和粗浅掌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切脉,刘柏龄日积月累,逐渐掌握了要领,对病人的切脉准确程度越来越高,以至后来几乎跟叔父切脉的结果基本达到了一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