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文献注释

  注释,是对古籍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及名词术语等,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为读者提供方便。具体工作包括注字音、释通假、正字形、解词义、详出处及分析句读等方面。

  注释工作既有利于保存文献、服务后代,也有助于利用文献、服务当下。

  对于侧重文献保存的注释工作,可以进行必要的考证,考证的过程要有简略体现,必要时要举出相似的例证。采用前人、他人的注释时应明确注明文献出处。有多解难于取舍时可并列各种解说,并适当表明注者的倾向态度。

  需要注释的字词有时同时有多个义项,在注释时只保留与文句最贴切的义项。如缪希雍《梓行〈本草经疏〉题辞》:“下根人读之,如盲人谭五色,总不能别。”谭,本义同“谈”,作为动词,作谈话、谈论解;又有“绵延相及”之义,作为形容词,具有“宏大、广大”之义;作为名词,可作言论解;又作为古国名、姓等解。义项很多,此处作动词“谈论”解,只须标注此义即可。

  有些比较冷僻生疏的义项,为了便于理解还要适当地加上例句。如《植物名实图考》人参:“我朝发祥长白山,周原膴膴,菫荼如饴。固天地之奥区,九州之上腴也。”(卷之七人参)奥区,为“腹地”之义。除注释义项外,最好加上例句,如《后汉书·班固传》:“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李善注:“奥,深也。言秦地险固,为天下深奥之区域。”这种例句在侧重文献保存的注释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侧重今人利用的注释工作中就显得累赘了。因为一般读者只需要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侧重今人利用的注释工作应该省略考证过程,甚至省略考证,直接表明今义。对于一些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修辞行为和字义区别应着力阐述,因为这类整理本读者主要是中医药工作者,对于常见医学术语不需过多笔墨,力求简单明了。

  (四)今译

  今译,即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文,方便今人的阅读、学习和利用。高质量的今译,不但可以解释疑难词句,而且能全面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逻辑关系、风格特点等,对于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学习有重要意义。

  对于侧重文献保存的今译工作,要以直译为主,要与原文的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一一对应,不能随意改变与增减。好的直译甚至应该把原文的修辞特点和语言风格保留下来。同时,必须与注释相结合,注意有一些不能翻译的内容如医学术语、地名、人名、职官名、年代、书名等专有名词要辅助注释,一些可以翻译但会丢失原意的双关语、褒贬反义、引申、形容、比喻等要辅以注释,一些引用的典故、诗词、经文要辅以注释。如:《本草纲目》卷三十二椒红附方:“损疮中风:以面作馄饨,包秦椒,于灰中烧之令热,断开口,封于疮上,冷即易之。(孟诜《食疗》)”可翻译为:“损疮中风:孟诜《食疗本草》附方:以面作馄饨,以秦椒为馅,放置在炭火灰堆中烧热,断开缺口,敷在创口上,凉了再换。”古时的“馄饨”与现今不完全相同,是一种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做成。类似今天的水饺。这种情况在翻译时难以译出,只能用加注的方法解释。冷僻的成语典故更需要注出,如《植物名实图考》卷之八通草:“朝廷虽以俭德风天下,然以朴而华,如益薪爨火;以华而朴,如逆阪走丸。”意为从简朴到奢华容易,从奢华到简朴困难。其中的逆阪走丸为成语,应当出注:逆阪走丸,出《后汉书·皇甫嵩传》:“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阪走丸,迎风纵槕,岂云易哉!”比喻事情难于办到。

  对于侧重今人利用的今译工作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可灵活掌握使用。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必须准确,要忠实于原文,正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再好的今译也会丢失很多信息,需要通过注释尽可能弥补。

  (五)辑佚

  辑佚,是指对亡佚古籍(即佚书,指见于前代书目著录、文献征引、古籍标记而未流传下来的古籍)的辑复,将现存文献中散见的佚文(即佚书的见存之文,指散见于现存各种书籍中的属于佚书的文字)进行搜集摘录、考校整理、汇聚编排,辑复成册(篇),最大限度地恢复亡佚古籍的原貌。

  辑佚工作是对已经遗失的古籍的一种尝试性的补救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极高,否则不但不能恢复古籍,还会生产出一堆垃圾。辑佚将原已亡佚的古籍重新恢复,使之得以再度流传,不仅方便了今人的学习、利用,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献版本,有利于古籍文献的保存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