鲞,上“美”下“鱼”
北风渐起,浙东南沿海的好多人家,又开始忙着做鱼鲞了。
鲞,上“美”下“鱼”。明朝文人张自烈的《正字通》如此解释:“诸鱼干者皆为鲞。”虽然有《红楼梦》中“茄鲞”等广泛用于腌腊食品的说法,但一般还是通指腌腊的鱼干。
知名度最高的黄鱼鲞,据说和吴王阖闾有关。吴王追击夷人入海,对峙近月而不得胜,粮草告罄无法补充,吴王焚香祈天之时,一大波黄鱼逐渐靠近,吴人捕捞而食,三军饥劳顿解。及至得胜回朝,吴王大宴群臣,回想海鱼之味,询问属下“东海所余之鱼何在?”回禀:“余者曝干载归。”吴王再尝,干鱼之美犹胜鲜鱼。于是命名为“鲞”。现今黄鱼因滥捕而致鱼获大减,寻常人家制作鱼鲞,更多的是鳗鲞和米鱼鲞。
我的家乡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享有“鱼鲞之乡”的美誉,从选料到剖、腌、洗、晾、包,制作鱼鲞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最通常的办法就是加盐晾干。取鱼自尾部下刀,沿背脊至头部剖开,取出内脏,洗净血迹,加盐(一般是25%~30%盐)腌渍两三天,再用清水漂淡后置于空旷风口处晾干,鲞簾要有一定的倾斜度,利于滴水、朝阳、迎风,并要注意鱼鲞的晾晒程度和日照变化,两面翻转以避免鱼鲞变味或者和鲞簾贴肉。
制作好的鱼鲞,食用十分方便。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肉软而鲜肥,生时拆之,便可当做小菜。”鱼鲞实乃佐粥下饭良品。欲食之,可取一段清水浸润至软,上锅隔水蒸熟,稍冷却后,蘸酱姜醋味便已鲜美无比。
鱼鲞不仅美味好吃,而且营养价值高,具有开胃、生津、下火、养血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鲞性不热,且无脂不腻,故无热中之患,而消食,理肠胃也。”温岭习俗,女子出嫁后产子,娘家要送滋补营养品(俗称“送月礼”),鱼鲞就是其中常备的送礼佳品,本地各企事业单位年底送礼也常选鱼鲞。可见,腊月冬日,正是食用鱼鲞的最好时候啊。(浙江 林颐)
上一篇:“杏林”“橘井”的典故
下一篇:中药十八反的前世今生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