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治法处方 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病检提示胃黏膜内出现肠型上皮时称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痞、胃胀、胃痛、反酸、嗳气、嘈杂及纳差等,属中医“胃痞”“胃痛”“反酸”等范畴。庞福华出身于中医世家,曾师从著名老中医黄寿人、韩仁道等学习,为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五十余年,擅长治疗胃肠、肝胆疾病及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本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本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亦有较大关系,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邪热伤胃,刺激胃黏膜,胃阴被劫,造成损害。李东垣在《脾胃论》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诸病之所由生也。”加上慢性胃炎发展至肠上皮化生者一般病程较长,久病必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气滞血涩、中焦失养,亦可加重病情,故脾胃虚弱是胃腑发病的内因。所以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机为脾胃虚弱(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不足)和胃阴不足(胃黏膜的分泌腺体受损)的基础上,合并瘀毒为患(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
治则治法
本病多从益气健脾、滋养胃阴、活血化瘀、解毒散结论治。庞福华根据其临床经验,拟定基本方:太子参、青皮、陈皮、法半夏、茯神、甘草、砂仁、沉香、玄参、生地、麦冬、厚朴、枳实、丹参、浙贝母、白花蛇舌草、黄芪、鸡内金。治疗时随症加减,口干咽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口苦反酸者加吴茱萸、玫瑰花,舌苔厚有呕恶感者加藿香、佩兰,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浮小麦,舌淡苔薄者加白术,伴有溃疡者加仙鹤草,大便干结不畅者加熟大黄。
典型病例
柏某,男,56岁,2013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诉胃脘不适数年,近来发作明显,胃脘嘈杂胀满,梗阻感,隐隐作痛,大便干结不畅,2~3日一行。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2期),糜烂性胃炎,Barrett食管待定。病检示慢性胃炎伴局灶肠化。脉弦,苔薄质绛。诊断:胃脘痛;治法:理气宽肠,健脾养胃。处方:仙鹤草15克,青陈皮各15克,法半夏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丹参15克,砂仁15克,沉香6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太子参15克,黄芪20克,厚朴12克,枳实15克,浙贝母15克,熟大黄6克,7剂,并嘱患者适寒温、调饮食,无食辛燥、胀气食物、白酒等。
二诊:上症略有减轻,患者受凉后胃脘偶有不适。脉细,苔薄黄。治以理气温胃,扶脾化湿。处方:青陈皮各15克,法半夏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黄芪20克,浙贝母15克,熟大黄8克,山慈菇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仙鹤草15克,砂仁15克,沉香6克,紫草15克,白术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苏叶12克,泽泻15克,14剂。
三诊:患者胃脘不适减轻,大便干结不畅,2~3日一行,脉弦,苔薄质绛。法以増水行舟,理气和胃。处方:青陈皮各15克,厚朴15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泽泻15克,熟大黄10克,苍白术各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砂仁15克,沉香6克,太子参15克,7剂。
续以前法加减治疗2月余,患者诸症减轻,大便通畅,于2014年1月15日复查胃镜:糜烂性胃炎,病检示黏膜轻度慢性炎症。胃炎减轻,溃疡已愈,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亦已逆转。
按:纵观整个治疗过程,为二陈汤、平胃散、丹参饮、香砂六君子汤、小承气汤、增液汤等多个方剂的加减联合运用。胃为中土,必有赖于气之煦、血之濡才可功能正常。叶天士云:“阳明胃土得阴则安”,故以增液汤养胃生津,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以脾喜香燥。”方用二陈汤、平胃散理气健脾燥湿,黄芪益气托毒敛疮,合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土资源,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沉香、砂仁理气化滞;益以藿佩化湿止呕。肠上皮化生有一定的致癌风险,中药浙贝母、山慈菇、白花蛇舌草、仙鹤草等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抑制细胞癌变的功效,加入方中,以期逆转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迁延反复,并导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其必然有“毒”作祟,将承气汤加入方中,可宽肠理气,促使“毒”邪从大便而排。上述方药根据辨证用药和辨病施治相结合的配伍原则而成,故获良效。《黄帝内经·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故强调患者注意饮食,适寒温,对胃病调理甚为重要,不可忽视。(章茜)
下一篇:屠金德治疗咳血病案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