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医皮肤科学界的力量汇集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宝库。中医皮肤性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各个阶段,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源起 西周就有疡医治皮肤病

中医皮肤性病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已开始应用醋、酒、盐、饴、植物、动物等材料来治疗皮肤上的疾病。有关皮肤病的文字记载,在我国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礼·天官》载西周(大约公元前10世纪)即设置医官管理医政,将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4种,其中有“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剐杀之齐”。这是我们所知最早的,由国家设置包括管理皮肤病在内的医官分工的记载。

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人们对皮肤病的认识逐渐增多,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所载皮肤病有巢者(体臭)、身疙(皮肤疮疡)、白处方(白癜风)等17种,该书外用治疗皮肤疮疡的外用制剂有40种之多,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按摩等疗法。外用药的剂型,已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还有多首治疗皮肤病的处方,这个时期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已由单味发展为复方。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最早出现“皮肤”一词。该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毛发的生理,指出毛发长坠与肾气盛衰的关系,指出皮肤病与全身关系密切,它往往是全身病的最初外部表现,反之皮肤病也会对全身产生重要影响,故有“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之说。书中有关皮肤病名有痱(痱子)、痒疥、秃疮(头部脱发性疾病)、皮痹(类似硬皮病)、尤赘(疣)、痤(痤疮)、大风、疠风(麻风病)、查皮(酒渣鼻)等近30种,并对某些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做了较为明了的论述。

汉代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的名著,其中也有许多有关皮肤病性病的论述。

可以说,从战国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到后汉的《金匮要略》开始有了较多皮肤病的病名、病因和治疗的论述,这可以认为是中医皮肤性病学的起源。

形成 历代医家层出、著述颇丰

随着整个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关中医皮肤病、性病的论述也不断增多,使中医皮肤性病学开始进入形成阶段。

例如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卷五和卷六是专门介绍疥癣、瘾疹、漆疮、浸淫疮、诸痒等皮肤病治疗方药的篇章,提到的皮肤病有40余种,其中描述的“沙虱毒”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治疗的方法包括内服、外洗、外搽等,并介绍了多种外治皮肤病的简单方法,如疠疡风(麻风病溃疡)用乌贼骨敷之,白驳风(白癜风)取鳗鱼脂敷之,白秃(头癣)用黎芦、猪油搽之,漆疮(漆树皮炎)用汉椒汤洗之等等。

南齐人龚庆宣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被认为是我国现存较早并具代表性的中医外科专著,基本上反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外科的主要成就。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论述皮肤病的,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方法,为中医皮肤病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治疗方药更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诸病源候论》所记载的皮肤病多达100多种,几乎包括了当今常见的皮肤病。如该书对漆疮(漆接触性皮炎)病因病机和症状的描述就十分详细,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胫皆悉瘙痒,面为起肿。”认为瘾疹(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明确指出疥疮的发病是“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而西欧有关疥虫的报告最早见于18世纪,迟于我国1000多年。

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皮肤病的治疗方药作出了较大贡献,弥补了《诸病源候论》中有症无药的不足。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用来治疗各种皮肤疮疡病的中草药有197种之多。

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和朱震亨的《丹溪心法》,这些书都对皮肤病有论述。如《外科精义》用于皮肤疮疡的药方多达145个。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中医古籍还有疳疮(下疳、臊疳)、妒精疮、阴疮、阴蚀等病名之记载,与当今的硬下疳,软下疳和其他皮肤溃疡性性病有很多相似之处。

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医著林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医皮肤病的理论和临床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初步有了中医皮肤病学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