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痴发展妇科治疗理法

  ●顾小痴提出了经前诸症之“脏腑先虚,冲脉气盛,虚邪易发”的病理机制,常用调冲与扶正兼顾之法。他创制补冲丸,集中反映了补肾调冲的思想。

  ●顾小痴擅用四物汤,创制调经五法,除精于辨证外,还注意用药灵巧,不宜过于寒热,过于攻补,理气而不燥,祛瘀而不峻,补益而不滞。

  顾小痴是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他的学术思想得益于傅山及施今墨、杨叔澄二老,在妇科方面对傅山和徐大椿尤为推崇,在实践中,治疗妇科病也有很多独到的经验,疗效显著。笔者现将其学术思想简述一二。 

  善调冲任  首重冲脉

  发展妇科治疗理法

  对于经前诸症的治疗,顾小痴提出了“脏腑先虚,冲脉气盛,虚邪易发”的病理机制,临床采用调冲与扶正统筹兼顾之法,疗效显著。他认为,经前诸症的发作之所以有周期性,是与经前机体脏腑经脉偏盛偏衰的特点有关,其病机可分脏腑先虚、经脉壅盛、虚邪易发等。

  妇人之体,其阴阳平衡是随天癸、冲任通盛及衰竭,而致月经波动的;如女子二七天癸至,冲任通盛,月经来潮;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天癸竭,任虚冲衰,地道不通,故体内之阴阳平衡,是随天癸、冲任、脏腑盛衰的不同阶段,而保持低、高、低水平的动态平衡。

  经前期、经行期及经净后三期女子经过阴血聚下、血泻和生血的过程,体内处于动态的阴阳平衡中,由于月经每月应潮,故“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说明了妇人生理的特点,经前期阴血聚下,脏腑先虚,经脉壅盛,依人之体质,轻则仅见一般症状,重则发为经前诸症。

  轻症如一般经前常见的小腹胀满、腰酸体倦、胃纳欠佳、乳房微感发胀,以及性情急躁等,此因经来之前阴血聚而下达血海,蓄于胞脉,因人之血有其常数,盛于下则机体血分常感不足,因气血流注于下,冲任起于胞中,血流薄疾,经脉壅盛所致。若冲脉气盛,上犯阳明,胃失和降,可见呕恶。如肝失疏泄而致经脉壅阻,可见乳房、乳头、胸胁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

  脏腑先虚,经脉壅盛,五气先夺,情志失调,或怒、或悲、或恐,情伤见矣;阴虚之体虚热上冲,灼伤脉络,则为吐衄,蚀于口腔,则为发疳;阴常不足,阴虚内热,虚热内发;正虚邪侵,表热可见;热盛毒蕴,透发于外,则生疖肿;阳气不足,经脉不利,则关节疼痛。

  顾小痴认为,辨证时要抓住特点,谨守病机,以诸症表现为重点,又需结合经、带、痛而论治经前诸症。在经则有期、量、色、质之辨;在带则有量、色、质、味之异;在痛则有部位、痛性、时间之别,常为诸症病机分析之佐证。同时,应以八纲辨证为准绳,经前诸症多为虚实错杂,尤以本虚标实居多。

  至于表里同病,则多见里证兼表邪。证分标本,治宜兼顾。如阴虚灼络之吐衄,滋阴清热以治本,止血以治标;泄泻、浮肿,素体脾肾虚弱,调理机体阴阳以治本,止泻、利水以治标;经期之或先或后,量之或多或少,色之或浅或深,质之或稀或稠块,应查其病机,调经即调脏腑、气血以治本,如兼见乳痛、腹痛、胁痛、头痛等,则随其痛性、部位以治标;正虚感邪,则扶正以治本,祛邪以治标。但不应失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常法。

  创制补冲丸

  对冲任虚损所致的女性不孕、滑胎、闭经、月经先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及男性不育等疾患,顾小痴创补冲丸应用于临床30余年,疗效显著。补冲丸集中反映了他补益冲脉用药的特点,其主要组成为紫河车、菟丝子、肉苁蓉、当归、熟地、川芎、丹参、巴戟天、蛇床子等,具有补冲益肾,调经养血,填精益髓之功。

  方中紫河车、菟丝子温肾益精为君药,紫河车甘咸温为血肉有情之品,能补精血,益冲任,《本经逢源》云:“紫河车秉受精血结聚之余液,得母之血气俱多,故能补营血……”《本草从新·人部》谓其:“大补气血,治一切虚劳损极。”菟丝子入肝、肾、脾经,能补肝肾,益精髓,治妇人肾虚胎动,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本草汇言·草部》云其“补而不峻,温而不燥”,该药禀气中和,既可补阳,又可益阴,为平补肝、脾、肾之良药。

  肉苁蓉、巴戟天、蛇床子温肾助阳,熟地补肾滋阴添精,四药助君药补肾为臣。其中肉苁蓉甘、咸、温,补肾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