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节针”古代针刺治病的精髓浓缩

  “节针”是中国古代针刺治病的精髓浓缩、升华而成的新的针灸临床理论体系。

【“脑神筋系统”的发现和形成是节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早就发现了人体的“脑筋系统”,后来针刺其中的“会”以治疗疾病。到公元之初又发现了位于髓旁的节(细丝),能自由传递出入信息,也由此使“脑筋系统”演变成了“脑神筋系统”。

  “脑筋”的形成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

  “诸髓者皆属于脑”,即是脊髓的诸节段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即是位于躯肢的“筋”皆属于节。“节”不是指“关节”,而是位于“髓”(脊髓)旁的“细丝”。这样躯肢的“筋”,通过髓旁的“节”,与髓和脑连接形成了“脑筋”。由此而知,“脑筋”的形成“节”是关键,也是核心连接点。没有“节”就不能形成“脑筋”。

  “脑筋”的出现,使中国针刺治病有了“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和传承。“脑筋”二字,不仅是中医界耳熟能详之词,也铭刻在普通人的记忆中。当代人们常说“老脑筋、死脑筋、脑筋不会拐弯、脑筋不灵活”即是佐证。武术界现在传承的还有“洗髓经”“易筋经”“点穴擒拿术”等,也是佐证。

  出现“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笔者认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节”通过多次交叉形成躯肢的三百六十五个“会”(针刺点中)。“节”只能是位于髓旁的“细丝”,才能多次交叉形成躯肢的三百六十五个“会”。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出现,不仅知道了躯肢的“筋”交叉形成的结构特征,而且证明针灸就是针刺髓旁的“节”交叉后形成的“会”以治病。也可以说针刺治病就是针刺躯肢的“筋”治病。

  “脑筋”中的“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和“节”,能使“神气”自由传递出入信息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神气”,特指早在上古时期针刺治病的“神”之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即是佐证。“游行出入”特指自由传递出入信息。此时,“脑筋”中的“三百六十五会”,能使“神”之气自由出入传递信息。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白话解:“人体关节等部交接之处的间隙,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懂得并掌握了这些要领,甚至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不懂得这些要领,就会漫无系统,对这些腧穴就不易掌握了。这里所说的节,是脉气所流行出入的地方,并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见《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此解使经文原意深陷迷茫。

  笔者认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脊髓旁的“细丝”,交叉形成“三百六十五个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很难懂,知道要害者,一句话就能说清;不知道要害,就会漫无边际的乱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即是所说的“节”,能使“神”之气自由传递出入信息,而不是皮肉筋骨。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中医早就发现“脑筋”中的“节”能使“神”之气,自由出入传递信息,由此也使“脑筋”演变成了“脑神筋”。至此,“脑神筋”已有完整的结构,其“节”又能使“神之气”自由传递出入信息,笔者特命名其为“脑神筋系统”。

【针刺“会”(神、机、经、筋)治病是节针的最重要方法】

  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曾应用多种针刺方法治病,其中就有针刺“会”(神、机、经、筋)治病。

  指按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