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主任医师,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批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跨世纪人才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指导导师。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医推拿事业50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立兴盛、蓬勃发展的历程,是我国中医推拿界的大家之一。

成长经历

李业甫,1934年生,安徽省定远县人,他出身贫寒,17岁才被送入免费的民间私塾学堂认字读书。由于年幼的弟弟得了慢惊风不治身亡,他立志从医,初中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合肥医士学校医士专业,3年西医学毕,被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录取,师从朱春霆、王松山、钱卿福、王纪松、王百川、丁季峰、李锡九等推拿界宗师,对中医推拿各流派的手法了然于胸。

毕业后,李业甫放弃了留在上海的难得机会,坚持回到故乡安徽省服务百姓。1968年,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加了农村巡回医疗队,上山亲采亲尝中草药,还手把手带教培养了当地两位赤脚医生,充分发挥了“一根针、一把草、一双手”的中医优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被评为“安徽省首届积极分子”。1972年回城之时,当地自发来送别的百姓很多,医民握手泪别,场面十分感人。

回城后,作为安徽省第一位接受过中医推拿学科系统和专业培养的医者,李业甫全身心发扬中医推拿事业,在安徽省中医院首先创建安徽省首个推拿科,开设病床30张,将推拿治疗广泛应用到临床,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神经各科200多种病证都有疗效,治疗无痛苦、无副作用,安全平稳,简便验廉,男女老少咸宜,很受患者欢迎。

学术思想

基于多年积累的深厚临床经验,李业甫树立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和施治手法。李业甫认为,推拿治疗疾病应做到“用推如用药”,提出“病证合参,筋骨并举”这一推拿治疗学术思想。

很多推拿临床医生往往只强调对病的治疗,而对证的把握较为缺失,李业甫强调辨病辨证结合运用,一定要病证合参,根据不同的病证,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不同的经络和穴位上进行有规律的操作,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李业甫认为较多的伤科疾病,是筋伤和骨伤并存的,在推拿手法治疗时一定要“筋骨并举”,理筋的同时要正骨,方可起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谨道如法,常有天命”之功效。如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存在小关节错缝、紊乱,李业甫在治疗时一方面运用一指禅推法、扌衮 法、揉法等理筋手法,以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解除筋肉痉挛,从而达到松懈软组织、平衡肌力、解痉止痛、滑力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时运用旋转扳法,作用于骨关节,起到矫正关节错缝的作用。因此,李业甫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病人络绎不绝。

李业甫在继承前人推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自创“李氏定位旋转复位法”,即运用体检和现代影像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两手相对发力的方法对偏歪棘突进行纠正。与之前复位方法相比,摒弃了过去复位手法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提高了复位的精准性,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复位手法的风险,在中医推拿学的临床应用和中医推拿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相关论文于1994年获安徽省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某42岁男性患者,因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造成双下肢无力及上肢麻木症状,经多家省级大医院骨科医生诊治,均建议立即手术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及手术风险较大等因素拒绝手术治疗,慕名来找李业甫诊治。一般认为,此患者这种脊髓型颈椎病禁忌推拿和牵引,但是李业甫大胆突破固有观念,运用牵引、定位旋转复位等治疗方法,治疗半月后,症状缓解很多。近20年来,他共诊疗200余例脊髓型颈椎病,治愈率达58.9%,有效率达76.4%。

李业甫本着“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精神,根据中医推拿中的导引理论,结合机械工程原理,参与设计、研发和制作了我国第一台牵引复位床。在此之前,牵引主要依靠人力或重物牵引,牵引力度难以把握、需要人力较多、精准度不够,牵引复位床极大地改进了这种不足,并且施治人在牵引的基础上实施手法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也为之后的三维牵引床、电脑牵引床以及其他的多功能牵引床等各类治疗骨伤科疾病设备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